自網絡出現以來,衍生出不同的討論平台,讓各位用戶交流和分享意見,但因為一直以來網絡言論不受任何規管,早已成為大眾的發洩之地。網絡力量日漸強大,近幾年竟出現一面倒的「集體砲轟」,甚至去到網絡霸凌的地步。有許多名人因為受到網絡霸凌下而被人封殺,甚至影響個人心理健康,如雙層公寓的木村花和韓國女團成員雪莉、具荷拉等人更因為網絡霸凌而選擇輕生。

這種情況不止在亞洲出現,更於歐美等地陸續浮現,網絡公審愈趨偏激。因為「George Floyd」事件而引發的一系列黑人平權活動,不少網民翻起舊帳,公開譴責過去名人、品牌和影視作品等曾經宣揚「歧視有色人種」的行為,除了要求曾參與這種活動的人道歉之外,還紛紛發起「封殺文化」行動,事件令不少劇藝文界和媒體擔心。

「自由地交流訊息和思想,原本應該是自由社會的命脈,然而現在日漸收窄。儘管我們在「基本權利」上能達到目標,但「審查 (censoriousness )」同時也廣泛地在我們的社會裡蔓延,例如會對反對意見的不寬容、公眾羞辱和排斥他人,並出現在盲目道德觀下解決複雜政策問題的趨勢。」

《哈利波特》作者 J.K. Rowling《The Handmaid’s Tale》作者 Margaret Atwood 和Midnight’s Children》的 Salman Rushdie等全球逾150名作家和學者,在過去的星期二(7日)就這個現象發表公開信。信中他們先讚揚最近有關種族和社會公義的示威有巨大的威力,其後在信裡表示十分擔心「公眾羞辱」和「封殺文化」會強化一套新的道德態度和政治承諾,他們也表示現在出現「削弱公開辯論」的現象,認為現時許多人都草率地以正義為名,排斥及公開羞辱他人的文化。他們也公開譴責這種「過火懲罰」的現象,警告這種不健康的趨勢會影響到媒體和劇藝文界的創作。

去年 Macquarie Dictionary 將「Cancel Culture」(封殺文化) 列入年度詞彙,意思是指一群人針對公眾人物採用集體抵制的態度,目的是為了「懲罰」他人。澳洲昆士蘭大學講師也曾發表文章,忘表示「Cancel Culture」是網絡欺凌的一種,原意只是出於「洩憤」,但「Context Culture」(背景文化)就是用戶會先了解不同言論出現時的背後原因,再反思言論被視為不當的原因,譴責錯誤同時也會予人改正的機會,兩者所懷著的本意和做法並不一樣。

到底在網絡上的集體砲轟,是為了伸張正義,還是喜歡上毀掉他人的快感?雖然現時沒有明確列明我們需要為網絡言論負責,但不少人卻受到網上言論的影響,因而改變了他們的生命,除了過去因為網絡霸凌而選舉輕生的藝人之外,更有不少人因為網上集體砲轟下而被要求辭去工作,好像上月《紐約時報》評論版主編因刊登一名共和黨參議員撰寫「支持出兵應對示威」的文章,最終在敵不過輿論下選擇辭職。

Source : Variety

J.K. Rowling 發表對性別認同的見解,引起L.G.B.T.Q群不滿:「根本是TERF!」

因 George Floyd 事件,20世紀最偉大電影之一《亂世佳人》也要從 HBO MAX 下架?

《雙層公寓》木村花疑因網絡霸凌自殺身亡,眾人悲痛悼念:言語可以成為武器

R.F
✍🏼Editor for Fashion, Celebrity news, Drama and Movie review ✍🏼 📸Photography, Travelling, Dancing and hiking